牛读|朱光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之序
原本『读书』系列中的原作内容计划是以纯录音的形式呈现出来,但纯录音的形式难免会在理解上给读者带来误导,尤其是这些有了年头的文字,阅读起来与我们现今所阅读文字的习惯存在较大差异,所以最终还是以文字的形式将原文一并贴出来了。
三金小记:
这篇序文是夏丏尊为《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一书所作。简述了该书成书过程,更重要的是作为全书的一篇导读而对全书的主要立意做了一个初步的铺垫。从序开始读书可以帮助读者更快地接近书的主旨,这也是我平时不管是读技术书籍或是小说或是其他文集类图书的一个习惯,只不过对于一些意义不大而又冗长的序会粗粗地翻过。
这本书原本是在一个音频节目中偶然听到的,然而当时并没有听完整。从所听到的两篇内容里发现作者给当时中学青年所提建议放在近百年以后仍然极具深刻的启发意义。也幸亏我是在三十多岁这个阶段接触到这本书,假如在上学的时候读到的话,我也自问不一定能全然明白其中的道理,不一定能引起多少自省。我们在生活中、学习中、工作中总是面临的诸多困惑,其实前辈们都曾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经验和建议。
套用序文『愿这十二封信对我们的生活有些力量!』
作者其人:
夏丏尊(xià miǎn zūn),名铸,字勉旃(miǎn zhān),后(1912年)改字丏尊,号闷庵。中国近代教育家、散文家。浙江绍兴上虞人。1886年6月15日出生,去世于1946年。
生平主要著作有著有《平屋杂文》、《文章作法》、《现代世界文学大纲》、《阅读与写作》、《夏丏尊选集》、《夏丏尊文集》等,译作《爱的教育》、《文心》、《近代日本小说集》等。
夏丏尊自幼从塾师读经书,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考中秀才。次年到上海中西书院(东华大学的前身)读书,后改入绍兴府学堂学习,都因为家贫未能读到毕业。光绪三十一年他借款东渡日本留学,先在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毕业前考进东京高等工业学校,但因申请不到官费,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辍学回国。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夏丏尊任杭州浙江省两级师范学堂通译助教,后任国文教员。该校后改为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是五四运动南方新思潮的重要发源地。
民国十年(1921年)原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校长经亨颐在家乡上虞创办春晖中学,夏应邀受聘返乡。同年加入文学研究会,是文学研究会的第一批会员。为实现理想教育,夏邀请一批志同道合的同志到春晖,在白马湖畔营造了一个宽松的教育环境。
民国十四年(1925年),夏丏尊到上海,参与了立达中学(后改为立达学园)、立达学会及该会杂志《立达季刊》、《一般》月刊的创办工作,同时兼开明书店的编辑工作。民国十六年任上海暨南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民国十八年任开明书店编辑所所长,民国十九年(1930年)创办《中学生》杂志。夏丏尊长期从事语文教育和编辑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被推为中国文艺家协会主席。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创办《月报》杂志,担任社长,并担任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机关报《救亡日报》编委。民国二十六年抗战爆发,立达学园、开明书店皆毁于炮火,被迫内迁。夏因体弱多病留守上海,参加抗日后援会。他坚守气节,矢志不为日本人做事。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12月被日本宪兵拘捕,后经日本友人内山完造营救出狱。但肺病复发,精神和身体都受到严重摧残。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4月23日,在上海病逝,墓葬上虞白马湖畔。
原文:
这十二封信是朱孟实[1]先生从海外寄来分期在我们同人杂志《一般》上登载过的。《一般》的目的,原思以一般人为对象,从实际生活出发来介绍些学术思想。数年以来,同人都曾依了这目标分头努力。可是如今看来,最好的收获第一要算这十二封信。
这十二封信以有中学程度的青年为对象。并未曾指定某一受信人的姓名,只要是中学程度的青年,就谁都是受信人,谁都应该一读这十二封信。这十二封信,实是作者远从海外送给国内青年的很好的礼物。作者曾在国内担任中等教师有年,他那笃热的情感,温文的态度,丰富的学殖,无一不使和他接近的青年感服。他抵赴欧洲,目的也就在谋中等教育的改进。作者实是一个终身愿与青年为友的志士。信中首称『朋友』,末署『你的朋友』,在深知作者的性行的我看来,这称呼是笼有真实的感情的,决不只是通常的习用套语。
各信以青年们所正在关心或应该关心的事项为话题,作者虽随了各话题抒述其意见,统观全体,却似乎也有一贯的出发点可寻。就是劝青年眼光要深沉,要从根本上做功夫,要顾到自己,勿随了世俗图近利。作者用了这态度谈读书,谈作文,谈社会运动,谈爱恋,谈升学选科等等。无论在哪一封信上,字里行间,都可看出这忠告来。其中如在《谈在罗浮宫所得的一个感想》一信里,作者且郑重地把这态度特别标出了说:『假如我的十二封信对于现代青年能发生毫末的影响,我尤其虔心默祝这封信所宣传的超「效率」的估定价值的标准能印入个个读者的心孔里去;因为我所知道的学生们、学者们和革命家们都太贪容易,太浮浅粗疏,太不能深入,太不能耐苦,太类似美国旅行家看《蒙娜·丽莎》了。』
『超效率!』这话在近利的世人看来,也许要惊为太高踏的论调了。但一味亟于效率,结果就会流于浅薄粗疏,无可救药。中国人在全世界是被推为最重实用的民族的,凡事都怀一个极近视的目标:娶妻是为了生子,养儿是为了防老,行善是为了福报,读书是为了做官,不称入基督教的为基督教信者而称为『吃基督教』的,不称投身国事的军士为军人而称为『吃粮』的,流弊所至,在中国,什么都只是吃饭的工具,什么都实用,因之,就什么都浅薄。试就学校教育的现状看罢:坏的呢,教师目的但在地位、薪水,学生目的但在文凭资格;较好的呢,教师想把学生嵌入某种预定的铸型去,学生想怎样揣摩世尚毕业后去问世谋事。在真正的教育面前,总之都免不掉浅薄粗疏。效率原是要顾的,但只顾效率,究竟是蠢事。青年为国家社会的生力军,如果不从根本上培养能力,凡事近视,贪浮浅的近利,一味袭踏时下陋习,结果纵不至于『一蟹不如一蟹』,亦止是一蟹仍如一蟹而已。国家社会还有什么希望可说。
『太贪容易,太浮浅粗疏,太不能深入,太不能耐苦。』作者对于现代青年的毛病,曾这样慨乎言之。征之现状,不禁同感。作者去国已好几年了,依据消息,尚能分明地记得起青年的病象,则青年的受病之重,也就可知。
这十二封信啊,愿对于现在的青年,有些力量!
夏丏尊
十八年[2]元旦书于白马湖平屋
书作者简介:
朱光潜(1897年-1986年),字孟实,安徽省桐城县(今安徽省枞阳县麒麟镇岱鳌村朱家老屋人)。现当代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 1922年毕业于香港大学文学院。1925年留学英国爱丁堡大学,致力于文学、心理学与哲学的学习与研究,后在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1933年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教授。1946年后一直在北京大学任教,讲授美学与西方文学。 主要著作有《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西方美学史》、《谈美》等。此外,他的《谈文学》、《谈美书简》等理论读物,深入浅出,内容切实,文笔流畅,对提高青年的写作能力与艺术鉴赏能力颇有启迪,有《朱光潜全集》。美学大师经典作品精编《厚积落叶听雨声》《一升露水一升花》。(引自知乎)
朱光潜为中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并致力于文艺思想硏究和批评、美学研究、美学教学,治学态度认真,介绍、翻译、论著美学的著述极为丰富,多达六百余万字,开拓了中国美学研究的新领域。《西方美学史》是朱光潜最重要的一部著作之一,也是中国学者撰写的第一部美学史著作,具有开创性的学术价值,代表了中国研究西方美学思想的水平。对黑格尔《美学》的翻译,为他赢得了崇高声誉。他的数量众多的译著和译文为中国的美学研究和文艺理论研究铺平了前进的道路。早年,朱光潜是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的忠实信徒,并对近代美学的的真正开山祖康德非常崇敬。(引自维基百科)